1、过年放鞭炮有什么讲究:
从宋代起,中国的“爆竹文化”丰富起来,燃放更讲究,民俗目的更明确。过年,从除夕之夜起,一直到正月十五,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,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。
除夕之夜,燃放的爆竹叫“封门爆竹”。放过这道爆竹后,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,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,等待着新年的到来。
有的地方“封门爆竹”又叫“封门炮”。过去穷,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,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,故有“封门”一说。封门爆竹燃放后,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,让穷人过个安心年,此即俗话说的,“三十夜头不见面,不过十五不问钱”。
除了“封门”说外,另有“辞旧”说,王安石的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就是这个意思,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。还有“迎神”说,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。灶神是腊月二十三小年(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)夜送上西天,送时也要燃放爆竹。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,故还要燃放。因为各种含义兼有,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为集中,《会稽志》所谓“除夕爆竹相闻”,反映的就是古代这种风俗。
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,年前的“腊祭”活动还会燃放“霸王鞭”。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,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“腊日”,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。行祭时,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,燃起熊熊炉火,供桌上摆上供品,敲锣打鼓,燃放爆竹。“霸王鞭”,民间又称“报旺鞭”,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。清代蔡云在《吴歈》诗中云:“一样过年分早晚,声声听取霸王鞭。”
初一“开门炮”、初五“接路头”
到了新年,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。
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,叫“开门爆竹”,或“开门炮”。早期是为了驱恶避邪,《荆楚岁时记》所记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现的就是这种诉求。后来则是为了“迎新”,表示“开门大吉”“开门有喜”。但“开门炮”的燃放更有讲究,只放三响,不像今人噼里啪啦,乱放一通。
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“开市爆竹”,又叫“烧利市”。正月初五是传说中的财神爷生日,在财神的生日开门做生意,喻意“新年发财”。在这一天,古人都会早早起来“接财神”。财神民间又叫“路头神”,所以接财神又叫“接路头”。
民间信仰中的财神有多位,其中一位叫赵公明,人称“赵公元帅”,传说他双目失明,常骑着一只老虎为百姓送福送财。因眼睛不好使,听着响声走,故古人才早早起来,燃放爆竹吸引财神,谁家爆竹最响财神先到谁家,所以家家争着燃放。
古人还喜欢选择在初八开门,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“发日”,做生意的人当然最喜欢选择在这一天开市,把爆竹燃放得响声大大的,寓意“大发财”。
过年燃放爆竹,古人特别讲究“一响到底”,中间不能熄火或哑声,否则不是好兆头,新的一年里会遇“厄运”。因为这个讲究,古人对爆竹的质量很看重,不燃放“断头爆竹”。
2、过年放鞭炮的由来:
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“年”,每年除夕夜的时候,他都会出来糟蹋庄稼,伤害人畜,百姓们十分害怕。有一年它被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,另一边它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。人们知道了它怕声音、红色、火光的弱点之后,便每年都要放鞭炮,吓跑“年”。
关键词:
过年
鞭炮
什么
讲究